English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2018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前沿论坛”顺利召开

2018年10月27日,“第二届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郭广生、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院长李军、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副院长闫新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陆慧英、新加坡教育学院高级研究员张秋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裴新宁、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陈高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缪蓉,以及朝阳区、海淀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教师及全国各地骨干教师代表、学习科学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人员、相关专业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同时通过高清进行了直播。

论坛现场

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副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陈高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缪蓉、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侯兰等人主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首先致欢迎辞。陈院长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中,中国教育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利用有限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共同责任,教师素养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领域的发展提高与科学研究成果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应注重从实践中来,学习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目的是让教育研究指导和促进教育实践,它的出现与发展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它能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

陈晓宇院长致辞

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郭广生在致辞中指出,人类社会已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教育改革应当适应时代变革,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还应关注学什么、如何学。为学而教,开展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改革,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学习科学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目标是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与学习科学进行融合,建立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理论框架和培养模式,形成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共同体。

郭广生主任致辞

原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特烈祝贺,她在致辞中提到,学习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学科。学习科学想要面向新型有效的学习场景,面向未来信息化教育发展必须关注四点要素,一是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二是建立协作的场景,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三是泛在的学习,应放眼人的一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课堂中的学习;四是学习的持续性,学习为了一生的发展,终身学习是教育应该回答的课题。学习科学研究应该做到关注实践、研究实践、引领实践。

王珠珠馆长致辞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院长李军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结合学习科学理论所开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在脑与心智和学科学习之间架起了桥梁,进而去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与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合作,引进学习科学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对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学生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军院长认为学习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的融合势在必行,将学习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使教师从经验教学向科学施教转变。

李军院长致辞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在致辞中提到,海淀教科院与北京大学的合作一直十分紧密,且近年来共同关注两个话题,即技术如何与教育整合,以及技术如何促进人的学习。目前海淀教科院已与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合作开展了多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培训,希望从学习入手,关注学生如何理解、学习和迁移知识,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

吴颍惠院长致辞

罗陆慧英教授的主题报告围绕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展开。她提出,学习发生于大脑、个人、机构、团体和社区、教育体制和社会这一复杂的多层次结构之中,教育则是建基于各层次内部及各层次之间的学习交互。教育变革是一个分层嵌套的复杂系统,研究层次之内的联系与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一样重要。罗教授的研究团队在香港开展了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目标是培养愉快、自信的二十一世纪教师专业群体,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罗陆慧英教授发言

张秋丽研究员的演讲主题围绕知识建构教室的设计与实践,她从理论、教学法和科技的角度介绍了什么是知识建构的教室以及教师如何设计知识建构的教室。知识建构基于真实的课堂,具有12个教学原则,包括持续性的改进、多样化的观点、无处不在的知识建构等。知识建构的教学思想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和以观点和想法为主,教师应掌握课纲课标的各种连接点和重要概念,通过结合学生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更多地以合作与探究的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群体之间应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各个群体中不断分享信息,促进自身发展。

张秋丽研究员发言

吴颍惠院长的演讲主题为“教育技术助推深度学习”。她首先指出了一项基本教育规律,即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系统所倡导的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能够主动、批判性地整合新知识,并以深度理解为起点,以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等基于技术的教育工具,探索让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通过让技术提供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利用技术促进有效学习发生,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本质。

吴颍惠院长发言

来自北京市八十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涂洁从学习科学与语文教学角度分享了她的一线教学经验。她的分享围绕三个主题,分别是从学习科学看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据、从学习科学看语文教学改进的实施路径和学习科学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她强调,学习科学带给一线教师的不仅是一种学科教学的方法性思索,更提供了一种审视学科和自身的更新的视角,为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我们每个个体构建的一种解释学习的框架和思路。

涂洁老师发言

北京大学附小校科研副主任黄昳婧老师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复习”一词进行重新演绎,基于学习科学理论,提出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黄老师将复习概括为再次激活、重复练习、知识组织三个过程。通过再次激活、重复练习、知识组织三个层面的复习,有利于使知识的相互链接,将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三个层面层层递进,使知识的外延越来越宽,知识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使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和教学效果。

黄昳婧老师发言

裴新宁教授主要从学习科学的进展与共识、学习科学对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启示以及一些时间探索三个方面,向大家解释了学习科学是什么、学习科学新在哪里、学习科学对教育有什么用等一系列问题。裴教授强调,关于我国教师及教师专业能力的系统化、深入的、实证性的研究积累,还需要投入大量努力,学习科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丰富成果为之提供可能。

裴新宁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汪琼认为信息化教学应围绕三个关键点展开:整体性教学规划——从学生角度规划其学习历程;认识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从时间轴,看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的抓手:评测与精准教学——主动学习的学生需要掌握自己的学习。汪教授强调,在信息化2.0的时代,一切为了学生的掌握和学习,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创造自主空间、相信学习能力的方式,以信息化方式来帮助学生。

汪琼教授发言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未来学校联盟秘书长曹培杰主持,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陈高伟、天仕博集团总裁王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云教学联盟副秘书长龚德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海明以及北京十一学校分校副校长常晟进行了主题研讨,围绕技术如何促进教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圆桌论坛讨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副教授对大会嘉宾发言进行总结并发表了体会与感想。尚俊杰指出,教育发展急需开展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可从学习科学开始。北大学习科学实验室将进行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研究,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组织研究共同体。他希望能够团结海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共同围绕学习科学,展开长期全面的研究工作,通过揭秘中国学生深层的学习机制,为我国教育的未来提供更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世界全球化的明天培养更多卓越人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实现谱写更加绚烂的华章。

尚俊杰副院长总结

【背景资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学习科学实验室,希望联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共同开展学习科学研究。经过长期酝酿,学习科学实验室决定开展为期十年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中国学生学习研究及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国学习计划CLP :China Learning Project)项目。本项目旨在针对学习展开长期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力求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为推进教师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合作,希望以朝阳区为试点,探索提升教师的学习科学素养,“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前沿论坛”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旨在让一线教师系统了解包括脑科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学习分析等的理论知识及应用,搭建领域内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学习科学的研究者参与深度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