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Introduc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Introduction

北京大学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研修班(第3期)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正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力量。202559日至11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三期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研修班,研修班融合“理论+技术+应用”三大核心模块,为教育工作者呈上一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盛宴,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齐聚燕园,在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中,催生出众多优秀的教育创新产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新活力。

图1. 研修班开班仪式合影

一、研修背景:教育变革的新引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崭露头角。它不仅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还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科研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这一新兴技术也引发了诸多关于教育公平、伦理和教师角色的讨论。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为回应教育领域的变革需求,连续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研修班,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前沿技术,提升专业素养,推动教育创新。本次研修班吸引了四十余位怀揣教育创新梦想的教师,他们带着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好奇与期待而来,在短短三天的研修中,深度挖掘这一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二、“理论领航+技术解码+应用实战”三驾并驱

本次研修班的课程设计精心策划,涵盖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与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策略三个模块。研修班邀请了多位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授课,内容丰富且极具前瞻性。

图2. 研修班课程模块设计

(一)理论领航: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新思潮

59日上午,研修班正式拉开帷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博士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题,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教育体系的深远影响。尚俊杰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数据,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内容。同时,他也提醒教师们关注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尚教授的理论阐述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为学员们搭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引领大家思索教育变革新方向。

图3. 尚俊杰教授做理论领航授课

(二)技术解码:详解 Deepseek 核心原理与要义

在技术模块,北大青鸟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肖睿博士以 Deepseek 原理与应用” 为主题,抽丝剥茧般解码这一前沿技术。肖博士深入浅出地讲解 Deepseek 的智能来源、能力边界与核心技术架构,对比传统技术彰显其独特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Deepseek如何为内容创作、教育、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提供技术支持,让学员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底层逻辑有了透彻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对技术应用的无限遐想,也为后续应用实践筑牢技术根基。

图4. 肖睿博士从技术角度讲解DeepSeek原理与应用

(三)应用实战:工作坊催生教育创新硕果

由刘誉博士带领、硕生研究生苏晗宇和殷沛宇协助教学的工作坊,将研修班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沉淀与升华。工作坊聚焦基础教育场景,围绕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多种实践场景,介绍以DeepSeek 为代表的十余款适合教育工作者使用的人工智能产品,开启应用实战之旅。学员们沉浸式体验AI图音视频多模态素材开发、巧妙设计多场景提示词、搭建起个性化知识库与智能体,还借助 AI 进行专业文献深度搜索与阅读。在实操中,他们碰撞出创新火花,众多优秀的教育创新产品应运而生:有的教师开发出趣味横生的 AI 辅助教学课件,有的创造出贴合学科特点的智能学习工具,还有的构建起创新的教育智能体,切实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学、科研与管理全流程,验证了技术的实用性与变革力。学员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图5. 刘誉博士带领硕士生苏晗宇、殷沛宇共同主持实践操作工作坊

三、思想碰撞:小组合作深挖 AI 教育潜能

研修期间,学员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深入探索多个前沿领域。他们开疆拓土般钻研秘塔“今天学点啥”的应用,试图打造知识推荐新范式;破解 AI 编程批处理文件的密码,为教学流程自动化铺路;勇闯智能体API集成的难区,解锁教育资源整合新方式;搭建智能体音视频互动的桥梁,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用AI识字教学开启识字教育新大门,用AI融合儿童发展的理念重塑幼儿教育生态。在热烈的讨论中,学员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四溅。对AI融入教育实践的理念剖析入木三分,大家认识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催化剂;对教师AI素养的研讨也直击要害,提出教师需具备技术驾驭能力、数据敏感度和伦理底线意识,要成为AI辅助教学的“总导演”。这些丰富的成果分享与深入的探讨将研修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将研修效果推向新高度。

图6. 研修班学员热烈的共创分享

四、学员心声: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

本次研修班以“AI赋能教育”为核心,学员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淬炼中实现了认知突破与技能升级。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参训教师不仅掌握了Deepseek、秘塔AI、智能体开发等十余款前沿工具的操作逻辑,更深刻理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的融合之道。正如学员所言“AI早已不是简单的赋能,而是重构了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本次培训通过对AI底层逻辑的剖析以及跨模态AI工具的实操训练,帮助教师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从“工具使用者”到“教育智能设计师”的转变。有教师激动表示“培训像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教学成长之路”。一位来自中学的教师表示:“这次研修让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对于AI人工智能仅限于deepseek、豆包等内容,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实际操作培训,我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也期待能够更多的将相关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尝试和应用。”

一位来自小学的教师评价说:“这次研修班学习中,在老师的引领下我尝试进一步使用技术,探索出更多功能;通过同伴的分享丰富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切实体会到它是服务于教学的;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操作后,自己的探索欲被激发出来了,迫不及待的分享给身边的老师们,甚至还包括家人和朋友。在北大学习的短短两天半,体验到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感谢老师们!”

有位区域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则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应用印象深刻:“在科研工作中,数据收集和文献整理往往耗费大量时间。通过学习,我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快速筛选文献、整理数据,甚至生成初步的研究报告。还有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还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

图7. 研修班学员评价词条

五、放眼未来:推动教育创新的星星之火

经过三天紧张而充实的研修,学员们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了对教育创新的热情和信心。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创新的平台。尚俊杰教授在结班仪式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修班,让更多教师了解和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教育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随着研修班的结束,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工作岗位。他们将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星星之火,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念和技术传播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为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的结合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教育领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8. 研修班结班仪式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