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构建高效的知识吸收体系并实现知行合一的转化应用,正日益成为推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命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将台路校区于7月7日至11日创新推出"学习科学"启蒙营,作为“1+3”培养实验的初高中特色衔接课程,将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探索学习的奥秘--学生学习科学素养手册》落地为校本实践。启蒙活动面向"1+3"项目初三学生,通过“概念探究--案例解析-汇报分享”的三阶设计,帮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科学提升学习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启程:玩中学,学中悟
“一起玩游戏呀!”老师们以6个游戏破冰开启“学习科学”启蒙。用表演传递心情、一分钟挑战罗列影响学习的元素、用脑区命名学习小组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启动对于学习的元认知。
王悦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热身
学习科学就是研究学习的科学!
同学们首先通过北大学习科学实验室精心设计的概念卡牌,以趣味互动的方式探索多个高效学习的核心原理。当“记忆”“睡眠”“动机”等耳熟能详的概念遇上“自我效能”“锯齿效应”“突触可塑性”等陌生名词,一场脑力激荡迅速搅动全场。"学习科学"的智慧之光悄然点亮了每双求知的眼睛。
学习科学卡牌游戏
北大学习科学实验室殷沛宇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索“学习科学”的定义
以教促学:实践出真知!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各小组成员选定一个核心主题之后,自主阅读并联系实际进行深入讨论。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学伴助力下,各小组成员进行结构化整理,并最终通过小组内、班级内两种方式讲给其他同学听。“自学+讨论+讲给别人听”这种模式给同学来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田芸老师带领各小组选定核心主题
金云老师解释小组讲解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陈慧敏在自主阅读环节为同学们答疑
同学们进行主题学习分享
案例分析:探寻学习科学的实践智慧
在分主题学习之后,老师们带领同学又一起深入研讨了多个经典案例:丘成桐的人生转折点、埃里克森的记忆实验、魏书生老师的8分学生,以及清华附中校友的独特学习方法……通过现实案例反推学习科学的相关概念,再次深入理解如何学习。
金云老师讲解典型案例中蕴藏的学习科学原理
结营时刻:科学学习,终身成长
本次“学习科学”启蒙活动以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石,通过游戏化学习、以教促学等多元形式,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学习科学的核心要义,为同学们打开了提升学习效能的新视界。在协作学习中,师生共同解码“刻意练习”、“心流”等关键概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成长策略,不仅点燃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培育了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科学学习意识。这场别开生面的启蒙活动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将台路校区“教与学”的改革注入了新动能,也必将激励着莘莘学子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追逐梦想,在求知路上行稳致远。
学伴小组总结复盘
学生学习感想
1、一堂奇妙的科学学习课,是一场心灵的交流和邂逅。全新的高中生活开启之前,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互动课堂。睡眠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如何提高记忆力?以及心流是什么、如何进入心流状态?我了解到了许多曾经或许听说过但从未了解过的有趣知识,它教会我如果在一板一眼的学习生涯中巧妙‘偷懒’。我深受启发,开始回顾自己曾经的学习生活:熬夜刷题却依旧老是错题、还有死记硬背也背不住的古诗……我恍然明白,这或许不一定是没有天赋和不够努力导致的,而是我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比如老师讲,背不住古诗的时候就可以早早睡觉,让大脑在充足的睡眠中自己消化诗文内容,第二天早上就会发现古诗背起来非常轻松;以及当我们总是记不住知识点时,可以尝试‘费曼学习法’,一边给别的同学讲,一边自己就牢牢的记住了!如此,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迫不及待的想从今天开始尝试一番,希望各位同学们也能加入其中,让我们在科学学习法的加持下,向着新学期,鼎力奋进!
初三八班 李姜钰
2、
3、读《探索学习的奥秘》有感
作为一名初三学生,读完《探索学习的奥秘---学生学习科学素养手册》,我像找到了一把打开高效学习大门的钥匙。以前总觉得学习全凭努力和运气,现在才明白,原来学习也有科学的“套路”。
最让我惊讶的是“大脑可塑性”理论。书里说,我们的大脑像橡皮泥,越用越灵活,哪怕暂时落后,只要坚持练习,神经元就能建立新连接。这让我不再害怕数学难题——原来不是我“天生不擅长”,而是练习得还不够科学。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比普通人更大的例子,更让我相信:刻意练习真的能改变大脑。
“刻意练习”这一章像给我泼了盆冷水。以前我总爱重复做会做的题,以为这是努力,其实只是“天真的练习”。书中说,真正的进步来自“学习区”的挑战——那些稍微踮脚才能够到的任务。现在我开始主动啃难题,对错题分类整理,虽然过程痛苦,但错题本上的红勾越来越多,这种成就感比刷简单题强多了。
睡眠的重要性也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熬夜刷题反而会让记忆变模糊,因为睡眠才是巩固知识的“秘密武器”。我试着调整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反而能更早起床背书,上课也不犯困了。那个“钥匙掉落法”的小技巧很实用,午休时小睡10分钟,下午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初三压力大的时候,我总觉得学不进去是意志力不行。书里却说,情绪会影响学习,烦的时候不如先做点简单的题找回状态。上次模拟考砸了,没像以前那样硬逼自己刷题,而是整理了错题本,居然发现好多错误都是同一个原因,理清了反而轻松了。
最触动我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初三的压力有时会让人觉得学习是为了考试,但书里说,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能力。现在我试着在生活中找知识的影子:看新闻时联想政治考点,买东西时算数学折扣,连看纪录片都在积累作文素材。
这本书教会我的不只是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心态:把学习当成一场有策略的闯关,而不是盲目冲刺。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打算用“元认知”技巧定期复盘,用“心流”方法培养兴趣。毕竟,比起分数,找到学习的节奏和乐趣,才是更重要的收获。
初三五班 王佳媛